当人类之星闪耀之时
发布时间:2025-10-21 12:22
□湖北报刊评论家刘忠阳 10月18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3岁。我们常常把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比作闪亮的明星。这种由衷的表达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浩瀚的银河之外,总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人类在其中寻求终极真理。他们毕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照亮了已知的世界,也为未知的黑暗领域照亮了一线光明,指引着追随他们的人们寻找那道光明。从“弱相互作用中的非宇称守恒”到“杨-米尔斯规范论”,用理论和方程书写的物理学语言就像宇宙深处的回声一样模糊而深刻。该特定科学领域涉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当物理学家社会上称杨振宁为堪与爱因斯坦、狄拉克相媲美的大师,但我们只能抽象地理解他的成就。但对于一些科学家来说,进入世界一流科学世界的障碍正在消失。在杨振宁众多采访和演讲视频的评论部分,可以看到网友的普遍好评。在谈到教育、民生发展等公共问题时,杨振宁表达清晰、有力,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复杂的观点讲清楚。 “科学家需要稳定、长期的工作条件……他们不必花一整天的时间为研究项目撰写申请书。” “你可能知道的很少,但你一定不要害羞。”这种日常的表达方式,与杨振宁“宁拙不工巧、朴素不雅”的学术风格非常吻合。自牛顿创建机械系统以来,现代物理学已经存在了不到 400 年。但这些都是 ce永远改变世界的国家。当科学家用有限的身体去探索宇宙的无限美好时,他们也在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科学巨人提醒我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杨振宁在他最喜欢的一首诗中写道:“透过一粒沙看世界,在野花中寻找天堂。”理解生命世界和解释科学真理始终有着相同的愿景。探索未知、追求自我的勇气、坚持追求自我的意志、战胜失败和痛苦的信念、在迷雾中与自己作斗争的时刻,都以各种形式具体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奋斗中。如果你继续前行,寻找精神力量,星空的光芒一定会照耀那些抬头的人。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